[柬埔寨]金邊景點 塔仔山寺


山頂上壯麗的佛殿,供奉著許多佛像。


 塔仔山寺(Wat Phnom),它和金邊的開城故事有著密切關係。據文獻記載,600多年前,在四臂灣畔住著一位名叫“奔”(Penh)的老婦人,她生活富裕,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。


1372年的一天,鳥雲密布,雷電交加,大雨滂沱,河水暴漲。待到雨過天晴,奔夫人到河邊,看見一棵大樹在水面上漂浮,於是便招呼鄰居,用繩索拴住大樹拖上河岸。

奔夫人打水沖洗大樹上的污泥,發現樹上有個洞,裡頭藏有4尊銅鑄佛像和1尊石神像。那尊神像站立著,一手握大棒,一手執法螺,頭上挽著發髻。

市民相信供奉這尊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金色大佛像,會讓生活更順遂。


奔夫人和鄰居們認為這是天賜之物,便將佛像和神像恭敬地接回奔老夫人家中,蓋了一座小棚,暫時供奉起來。

奔夫人接著號召鄰居們抬土,把她家西面的一座小山丘加高,把大樹鋸成柱子,在山頂建起一座寺廟,在廟裡供奉4尊銅佛像,石神像則供在東山腳下,並請僧侶住在西山腳下。





這座寺廟,人們稱之為“奔夫人山寺”(Wat Phnom Duan Penh),這個村莊,就稱為“普農奔”(Phnom Penh),普農(Phnom)的意思是山,奔(Penh)是老婦的名字。

至於中文“金邊”這名詞,則是因為這座寺的外牆塗滿了當地人喜愛的金色,“金邊”一詞由此而來。

蓬涅‧亞特(Ponthea Yat)國王於1434年,把首都從巴桑那城(Basann,位於磅針省)遷到金邊後,發現“奔夫人山寺”是個聖地,就召集人民推土把地勢加高,然後再修整該寺廟,最後他和家族的骨灰也置放於此,就在西側巨大鐘形的骨灰塔裡面,因此當地華僑就一直把這座小山丘稱為“塔仔山”,山上的寺廟稱為“塔仔山寺”。

民眾後來為了方便,棄用柬語發音後面“Duan Penh”兩個字,直接念作“Wat Phnom”,意思為山上有一座寺廟。


骨灰塔藏聖物

佛殿後面是蓬涅‧亞特國王的骨灰塔,有30多米高。

從1998年一直住在塔仔山寺的儀軌師涅潘尼(56歲)表示,在蓬涅‧亞特國王骨灰塔內,不僅放有王室成員的骨灰,還收藏了很多吳哥時代的佛像等聖物,據說,奔夫人檢到4尊銅鑄佛像和1尊石雕神像也放進了骨灰塔。

涅潘尼說,在塔仔山上的寺廟和骨灰塔,經過了很多次的修建,分別在1806年、1894年、1926年和最後在2011年2月,使塔仔山和上面的建築更加美麗。

他說,塔仔山山頂上是大佛殿,裡面供奉了各種佛像,包括仿造600多年前奔夫人撿到的4尊佛像也供奉在內,而最大的金色佛像就在西索瓦國王時代塑造,而且奔老夫人的雕像也收藏在裡頭供奉。


本頭公廟
供奉波烈周神爺


在大佛殿的東邊山角有一座“本頭公廟”,這裡是居住在金邊的華僑和越僑常去上香膜拜的地點,因此成為金邊最著名的華人廟。

涅潘尼告訴記者,這座本頭公廟其實不是華人廟,只是許多華人和越僑喜歡到這裡祭祀,不過廟裡供奉的主神則是高棉人供奉的神靈“波烈周神爺”(Lokta Preah Chao)。

他說,本頭公廟裡供奉的波烈周神像,仿造奔夫人當年撿到的石雕神像塑造。“據說其形像一模一樣,不過,真正奔夫人撿到的神像已經放在蓬涅‧亞特國王骨灰塔裡了。”

涅潘尼說:“本頭公廟也有其他華人供奉的神像,如觀世音菩薩、彌勒佛、濟公佛、關公、財神等,但這些神像都是因為信眾放在家裡感到不適,才請神來到本頭公廟裡住。因此,本頭公廟裡的神像越來越多,久而久之,才變成了華人廟。”


塔仔山傳說恐招分離    情侶不宜共祭奔夫人

在大佛殿後院有供奉一尊微笑的圓胖奔夫人雕像,據說,奔夫人對婦女的祈求最為靈驗。

涅潘尼告訴記者,來自各地的婦女一旦心裡有願,都喜歡前來向奔夫人供香祈願,多數都是可以圓滿祈求的心願,所以大家都相信奔夫人很靈。不過涅潘尼也說,情侶不能一起祭祀奔夫人,因為這恐怕會造成份離。

他解釋,據說奔夫人家庭非常富裕,她是一位癡情的婦女,但丈夫有一天乘船出海到其他地方做生意後,從此就沒回家。

涅潘尼說,奔夫人也是因為每天去河邊等待丈夫的商船歸來,才發現了在浮木裡面的4尊佛像和一尊神像。他說,因為奔夫人下半生都一個人孤獨過活,所以看到情侶卿卿我我的樣子,都會感到嫉妒而使他們分開。



塔子山南山角有約百多座的石雕,是法國統治時期留下的歷史遺物,象徵1907年法國與泰國簽訂協議,迫使泰國把強占的領土歸還我國。

中間坐著的人物雕像就是西索瓦國王,左邊的雕像是一名拿著法國旗的法國兵,象徵法國統治我國,右邊的雕像則是高棉女子拿著聖盤,象徵把泰國歸還的三個省送給國王,分別是暹粒省、馬德望省和是士芬省(現在的卜迭棉芷省)。

塔仔山如今已不僅是市民祈福的地點,也成了金邊市民和外國遊客休閒和觀光的景點。(柬埔寨星洲日報/報道攝影:阮志強、沙蒙)

沒有留言 :

張貼留言